为摸清梅县区慢病非传染性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与分布特征,了解社区相关背景材料与社会支持系统,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综合优先解决问题,为区域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结合梅县区肿瘤登记和死因监测工作,全区各乡镇卫生院的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5年梅县区居民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专项调查和2017年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现完成梅县区慢性病防控综合健康报告如下:
一、概况
(一)社区现状
2016年末梅县区户籍人口61.0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53.94万人, 农业人口47.50万人,非农业人口13.52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60004元。梅县区有普通初中17所,普通高中9所,职业学校6所,小学35所,幼儿园10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文体中心1所,多个老年活动中心,多处居民健身活动场地。居民户均住房面积129.12㎡,人均月收入大于5000元为0.99%,大于1000元小于5000元为45.35%,低于1000元为53.66%。
(二)卫生资源现状
梅县区有医疗卫生机构数117个,其中,区级及区级以上公立医院3间,分别为梅县区人民医院(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粤东医院)、梅县区中医医院和梅县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8个。病床位数2400张。卫生技术人员2277位,医生988位,护士794位。从家到医院的平均时间是13分钟。不同种类的保险比例为:无医疗保险占0.3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2.2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占96.42%,大病医疗保险占0.06%,公费医疗占0.05%,劳保医疗占0.34%,低保医疗救助占0.55%,其他医疗保险占0.02%。
二、居民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及结果分析
(一)监测专项调查情况
1、2016年死因监测情况
梅县区死亡人数共4173例,死亡率为682.05/10万,其中男性2303例,死亡率为748.26/10万,女性1870例,死亡率为615.03/10万。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率差别较大,0至54岁年龄段死亡率处于低水平,其中1岁以内的婴儿死亡率为375.45/10万,1岁开始随着年龄增大死亡率也逐渐增高,65岁以上死亡率呈急剧上升,65岁以上死亡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76.42%。
全区人口死亡前十位死因顺位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其中,心脏病以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为主;恶性肿瘤以肺癌、肝癌、食道癌、胃癌、直肠癌为主;脑血管病以脑出血和脑梗死为意外跌落和机动车辆交通事故为主;消化系统疾病以肝硬化为主。
随着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烟酒消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增大,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生活压力等原因导致以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为首的慢性病成为危害梅县区居民健康的前三死因。根据梅县区人群死因年龄分析,心脏病死亡有年轻化趋势,监测有22岁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45岁之后死亡率成倍快速增长,为防治心脏病的重点年龄段。恶性肿瘤死亡亦有年轻化趋势,监测有19岁的肝癌、25岁的胃癌死亡病例,30岁开始死亡率缓慢升高,50岁之后急速升高,为恶性肿瘤的死亡高峰期和防治关键期。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在40至59岁之间处于较低水平,60岁以后急速升高并成倍增长,为防治脑血管疾病的重点年龄段。
2、2016年肿瘤登记报告情况
梅县区户籍肿瘤1286例,死亡881例,报告粗发病率为211.29/10万,粗死亡率为144.91/10万,户籍恶性肿瘤死亡发病比为0.69,病理诊断率为81.42%,
3、2017年上半年心脑血管监测情况
2017年上半年脑卒中报告988例(男性占519例,女性占469例),其中辖区内报告840例,辖区外报告148例,死亡353例;急性心肌梗死报告593例(男性占258例,女性占335例),辖区内报告569例,辖区外报告24例,死亡591例。
(二)监测专项调查结果
1、梅县区有将近73.5%的成年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差,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为自报慢性病较高的疾病。
2、居民总吸烟率为15.50%,饮酒水平为23.75%,两者均处在较高水平。
3、超重率或肥胖率为24.25%,高于2002年我国城乡18岁及以上人群的平均水平(标化超重率为17.6%),居民主动锻炼意识不强。
4、经常在家做饭的人约占七成,饮食相对健康,但日常摄盐、摄油较多。了解植物油、动物油等每月食用斤数的占85.5%,自己摄盐情况的知晓率为8.5%,有减盐措施的占58.75%,平时有接受到控盐控油宣传的只占3.75%。
5、居民高血压患病率20%,低于全省2015年基线调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22.6%水平;糖尿病患病率4.5%,和全省2015年基线调查糖尿病标化患病率4.5%水平相持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高血糖、糖尿病粗患病率不断上升,其中65岁以上组高血糖、糖尿病粗患病率最高。
6、高血压、糖尿病知晓率分别为75.25%、55.25%;2016年,梅县区高血压管理人数22187人,管理率21.81%,规范管理高血压病人数20689人,规范管理率93.25%;糖尿病管理人数5926人,管理率15.13%,规范管理糖尿病人数5640人,规范管理率95.17%。血压控制率为79.4%,血糖控制率为75.57%。
(三)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分析
影响本辖区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高血压、糖尿病等,而老年人是主要受累人群。影响本辖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饮酒、缺乏主动体育锻炼和乳及乳制品摄入量和水果蔬菜摄入量低,吸烟问题以成年男性人群为主,缺乏主动体育锻炼和膳食不合理问题则涉及全人群。未成年人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家长相关卫生保健知识欠缺,对儿童少年健康保健引导不力。辖区历年来的死因资料显示前3位的疾病分别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社区行为危险因素顺位依次为吸烟、饮酒、高盐及不运动。与生活方式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辖区居民知识掌握情况普遍偏低。根据疾病特点,结合辖区卫生工作的技术条件和实际情况,确定该辖区重点干预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高血压及糖尿病;重点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吸烟、饮酒、高盐饮食以及主动体育锻炼不足等;辖区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为老年人、已婚育龄妇女和儿童家长。
三、干预计划和具体措施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和具体措施,以控制慢病的流行,从而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
(一)综合防控目标与指标
1、目标
构建完善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和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到2020年有效预防可控的危险因素,遏制并扭转慢性疾病的蔓延,加快临床医学模式转换,突出慢性病的防治结合和全程管理,降低慢性病死亡率。
2、防控重点
(1)主要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精神疾病。
(2)工作重点:预防与控制以上重点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如吸烟、环境污染、不合理营养、缺乏锻炼、肥胖等。
3、指标
(1)知识知晓率: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二)优先策略
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宏观策略
1、工作原则
(1)以公共卫生系统为指导;
(2)建立支持性环境,强调个人责任;
(3)立足社区,加强社区的支持与参与;
(4)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
(5)依据科学行动;
(6)利用现有资源,在现存的卫生体制中加强慢性病的工作。
2、工作目标
(1)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与体制;
(2)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
(4)探索适合梅县区实际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3、继续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
(1)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2)收集基础资料,开展慢性病相关社区诊断;
(3)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
(4)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5)深入开展全区人群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6)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7)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
慢性病群体预防策略
1、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强调全人群预防策略和高危人群预防干预策略并举,以主要慢性病防治为切入点,关注可预防干预的慢性病危险因素。
2、建立防治结合体系。创新慢性病防治的机制和运行模式,整合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力量,打造梅县区慢病院、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提高慢性病防治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3、落实重心下沉策略。推动乡镇开展慢性病的预防、健康教育、预防性筛查、早诊早治、常见慢性病管理和康复等工作,降低医疗卫生费用成本,实现生命全过程的慢性病保健服务。
4、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尽快设立慢性病重大专项,开展慢病重大问题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推广慢性病预防、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早康复和适宜技术,推动医疗模式转变。
5、加强中医中药建设,宣传大健康防未病理念,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6、进一步整合信息监测系统。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资源,建立监测制度、信息发布和使用制度,建立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信息使用效率:一是充分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对高危人群进行管理和随访,对病人进行社区——医院一体化管理;二是通过信息系统加强对政策和工作效果的评价;三是信息互通互用,以梅县区慢性病防治院为主,统筹分析全区慢性病大数据。
慢性病个人防治策略
1、提高认识,健教先行。慢性病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除了生物、环境、卫生服务系统的影响外,主要是生活方式和行为所致。“慢性病离你不远”,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危机感。
2、认识慢性病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等手段,使每个梅县区居民都认识,高血压与高脂高热量饮食、钠盐摄入、紧张刺激、吸烟、久坐、缺乏锻炼、依从行为有明显关系。糖尿病则与遗传、病毒感染与自身感染、肥胖、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少以及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感染、创伤、手术等诱发因素有关。
3、行为干预。“帮助患者选择、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非药物治疗需作为高血压的基础治疗”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1999年WHO和国际高血压联盟推出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均提出:运动、降低体重、限盐、戒烟等非药物疗法须作为高血压的基础治疗。相仿,各种慢性病均有行为干预的方法和手段。
4、自我健康管理。梅县区居民尤其是患者应该成为慢性病防治的积极分子。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依据相关原则对自己进行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