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激活现代农业“春江水”,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

时间:2018/02/01 00:00:00

来源:梅县区农业局

浏览次数:296

 

梅县区扶持经营主体做强做大,塑造特色品牌带动精准脱贫,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梅县区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抓手,对梅县区农业四大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关联产业悉心培育,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积极落实产业帮扶措施,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提质。

 

    2017年,梅县区金柚种植面积29万亩,总产约55万吨;水稻种植面积35.18万亩,总产16.41万吨;茶叶种植面积1.52万亩,产量946吨。目前,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1家,其中省级23家、市级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85家,家庭农场1092家。

 


 

    现代农业“百花齐放”


 

    梅县区作为中国金柚之乡,是国内最大的金柚商品生产基地,“中华名果”品质享誉海内外。2015年,占地300亩的梅县金柚产业园在松口镇大黄村落成,以托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契机,运用政策扶持资金进行项目奖补,以900万元财政资金吸引1亿元社会资本投入金柚产业园。经过多年经营,如今的梅县金柚产业园规模初现,已建成面积10万平方米的仓储及厂房,有效解决金柚储藏瓶颈,成为了梅县区最大的柚果“吞吐港”。

 

    豹窥一斑,这只是梅县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为壮大金柚、水稻、茶叶和畜牧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全力打造农产品品牌。该区积极扶持和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组织企业参加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八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广东省名牌产品北上行等推介会。2017年,该区培育申报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5家、区级10家,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家庭农场367家。

 

    不仅如此,该区采取政府、金融、保险联合,出台了《梅州市梅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扶持经营主体做强做大。3年来,实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公益类、奖补类、“政银保”项目资金161个,下拨项目资金8555万元,其中“政银保”累计为300多家“四大经营主体”发放农业贷款近1.85亿元。

 

    与此同时,梅县区还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农业水平。整合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现场培训、咨询、观摩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在硬实力方面,紧抓农业生产条件夯实,积极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和山地自动运输系统等现代农业装备应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据统计,2017年,梅县区落实补贴资金173.5万元,补贴农机具630台,补贴农户582户,水稻机耕率达97%。

值得一提的是,梅县区还大力推广植保绿色防控、无人机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并建成全省首个现代农业示范区生物预警与气象综合监测站,进一步提升了病虫测报防治预警水平。


    品牌之树“枝繁叶茂”


 

    《嘉应州志》记载:“州境山高石露,故产佳茗,而以清凉、阴那、南台诸山所产为最。”梅县区地处莲花山脉茶叶产业带,种植茶叶的光、温、水、气、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走进作为标准化茶叶种植示范基地的雁南飞茶田,从围龙食府向外眺望,远处层峦叠嶂的千亩生态茶田青翠欲滴,与近处白墙黛瓦的围屋民居相映成趣。既有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又具强村富民的特色产业。

 

    2000年,景区所处的长教村以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政策为导向,将全村1.5万亩山林和600多亩农田旱地,全部租赁给宝丽华集团,支持雁南飞景区做强做大。雁南飞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效整合了茶叶种植、加工、旅游开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长教村集体和村民则从中收取租金,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2017年,长教村集体纯收入增至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增至2.38万元。

 

    “闻花香,摘瓜果,尝农味。”位于南口镇的四季佳禾现代农业园吸引了来自四方的游客。游客表示,不同的时间过来这里都有新的发现,各种应节的花卉、蔬菜总让人一饱眼福。

 

    据四季佳禾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园以农业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为出发点,逐步形成以“农业+旅游,农业+科技,农业+教育”为特色的综合产业经济链。目前,四季佳禾已开辟高效设施农业栽培区、名优花卉观赏区、农事体验区等多个领域,全方位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累计接待50多万人次。

 

    梅县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除了因地制宜,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打造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产业外,该区还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培育、扶强一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品牌、树品牌,做大做强金柚产业,发展长寿、富硒长寿产品的开发利用,打造了一批富有梅县特色的现代农业品牌。目前全区“三品”认证农产品121个,其中无公害46家、绿色食品22家,有机食品53家;省农业名牌产品16个,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省十大名牌产品2个,梅县金柚还被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地理标志和地理商标。

 

    产业帮扶“硕果累累”

 

    当前正值柚树冬管时节,在省定贫困村石扇镇西南村,今年63岁的贫困户李仕国正在自家柚园里忙活,修建枝叶、挖沟施肥、清理杂物……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花白的鬓角渗出滴滴汗珠。记者发现,与其他柚园相比,李仕国的柚园不仅沟壑有序,干净整洁,而且柚树也枝壮叶绿。

 

    “种了就要种出质量和产量来,黄老板会帮我收购,壮了我的胆,我就勤快种,才对得起他们。忙活了一年,终于可以过个好年了。”李仕国一脸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金柚收成大概有3万多斤,村里合作社以每斤高出市场价一角钱的价格进行收购,算下来大概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不仅如此,村里还成立了精准扶贫柚果技能实训基地,专门聘请柚果种植专家担任示范园技术顾问,为农户们提供技术培训,并不定期组织农户到其他柚园参观学习。与此同时,还向贫困户发放树苗,提供农具、化肥补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生产模式,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种养产业,又增加了贫困户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贫困户脱贫。

 

    西南村只是梅县区产业帮扶累累硕果中的一颗。2017年,梅县区根据32个贫困村的产业资源和产业基础,制定了《产业扶贫和技术帮扶工作计划》,组织了18家企业、合作社对接帮扶32个相对贫困村,引导新型主体通过技术指导、订单生产、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遴选了32名业务能力强的农技人员,挂钩到32个贫困村开展产业发展规划、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累计培训农民700多人次,为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安全意识“根深蒂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在梅县区扶贵市场,入口处的电子显示屏每天都会滚动展示着当天该市场食用农产品快检抽检的结果,不少市民经过时都会抬头看一看,这得益于梅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的落成。每天早上,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都会来到城区内农贸市场和超市进行食用农产品采样,再送往检验检测中心进行快检,由专人及时将快检结果上传至全省智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平台,每天上午9时30分前在各市场电子屏幕上公示检测结果。若检发现不合格的食用农产品,梅县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将第一时间进行无害化处理。

 

    不仅如此,为了把好农产品安全最后一关,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梅县区还以巩固提升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成效为契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健梅县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方面,除投资1600万元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区外,还设置镇级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并在每个村聘用一名村级农产品、食品药品协管员,确保农产品监管由区延伸到镇、村。

 

    除此以外,梅县区还全力加强执法监管,把安全管出来,推进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做到生产过程全程监管。一组数据便是最好的说明:2017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332人次,检查农资经营门店1125间次,农产品日常风险监测总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金柚、茶叶、稻谷、草莓等农产品合格率达到了100%,种植业产品中禁用农药、畜产品中瘦肉精、水产品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禁用药物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一元初复始,万象又更新。

 

    新的一年,梅县区将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巩固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好形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值得注意的是,在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8年,梅县区将投资5000万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将投资3000万继续推进村级一事一议项目建设;而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将投资1.8亿元在丙村兴建宝善生物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示范项目,进行产业化种植蘑菇;将投资4.3亿在城东兴建梅州市协卓现代农资物流配送中心,用地面积250亩,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建设农产品展示中心、有机肥分装车间等基础设施,建成后将解决800多人的就业,辐射带动周边2万多人从业发展。

 

    ■延伸

 

    面源污染治理显成效源头把好金柚质量关

 

    作为省级金柚专业镇,石扇的金柚种植面积达2.1万亩,年产量近6万吨,产值近3亿元。在看见效益的同时,每年也伴随着大量腐烂柚果皮和农药化肥残留物的产生,这些污染源的不断积累,让土地肥力逐年下降,不仅导致柚果品质参差不齐,也严重影响了该镇的人居环境。

 

    去年,梅县区被列为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以此为契机,梅县区在石扇镇建立万亩示范片,遴选5家大型禽畜养殖场和有机肥加工企业为有机肥生产单位,并通过示范宣传、积极引导农户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与此同时,继续实施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除开展宣传、培训和示范外,还实施有机肥、低残留农药及农具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今年柚果产量有15万斤左右,品质好的每斤能卖2元钱,比往年好多了。因为使用有机肥有政府补贴,一年下来还能省几万元,现在村里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在用有机肥。”种植户林巧玉告诉记者,两年前,刚听到有机肥时自己并不感兴趣,也不敢尝试,但看到种植大户们用有机肥种出的柚子又大又甜,自己也动了心,便决定先拿青菜做实验,结果发现不仅种出来的青菜味道鲜甜,而且土壤也变得更加松软,加之购买有机肥和低残留农药能享受政府补贴,很快林巧玉也加入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队伍中来。

 

    和林巧玉一样的农户,梅县区还有很多。宣传培训和政策红利引导,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减轻了他们的种植成本,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正参与到大队伍中来。

 

    数据显示,梅县区共实施面源污染治理总面积1.55万亩,实施项目区补贴农资245万元,全年项目区水稻化肥使用量同比2016年使用量减少27%,农药使用量减少10.25%,金柚化肥使用量同比2016年使用量减少15.7%,农药使用量减少13.1%。

 

    新的一年,梅县区还将新增3个项目村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通过实施新增的2300户项目农户,1.8万亩项目面积,力促项目区农户施肥用药技术水平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把好农产品质量源头关。

 

 

                                                                                 【来源】南方日报

                                                                                 【见习记者】黄韬炜

                                                                                 【通讯员】刘洪桥 钟利萍 林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