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15 00:00:00
来源:梅县区农业局浏览次数:295
核心提示:民以食为天,安为食本,本固民宁。吃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第一件大事,一直以来,梅县区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特别是食用农产品安全,大手笔投入,全面加强从源头到餐桌的安全监管构筑细致的安全网,在2015年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 ,2016年又成功创建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食品从田间地头到餐饮消费的整个过程,经历环节多、情况较为复杂。梅县区斥资1600万元打造全一站式农产品检测中心的正式运行,则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管。日前,省农业厅厅长郑伟仪在检查指导工作时也表示,作为县一级斥资千万建设一站式农产品检测中心值得赞赏。
全市首家一站式农检中心
作为全市首家一站式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梅县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的启用意味着梅县区率先实现了为“从农田到餐桌”一站式检验,实现各职能部门信息互通。
日前,笔者来到梅县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时,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检验。“每天上午采样员就从市场采样,8点前回到中心进行检测,10点前就要将检测结果反馈到各平台和我们的4大菜市场,市民们可以在市场的LED屏上了解检测结果。”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围绕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要求,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投入1600万元建设2000平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最大限度地整合和优化现有检验检测资源。
经过整合、优化,目前,该中心整合容纳了农业、畜牧水产、食药监、质监4个职能部门的农产品检测,达到了种植养殖生产环节、加工流通环节、餐饮服务等环节的全程监管,实现了一个场所受理,一个场所检测,一个场所公布结果的一站式服务。
检测能力大幅增强
农产品监管,检测能力是关键。该中心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农产品检测设备,并细化了检验功能,该中心启用后大幅提高该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和水平。
“农产品监管最重要的就是对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在筹备建设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时,我们引进很多新设备,增加农产品检测项目,提高农产品检测检验效率与能力。如以前食药监检测项目有农残、水产品兽药残留检测,采用的检测方法均为快速检测方法,无法进行精确的定量检测,检测结果准确度较差,不能成为执法依据。现在引进设备后就可实现农药残留、水产品兽药残留的定量检测分析。”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随着中心逐步完善后,区级农产品检验检测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设施具备了国家实验室“双认证”规定要求,加大了农产品监测数量、频率,样本抽检范围覆盖了辖区内各镇,年检测样本量增加到定性检测20000个,定量检测2000个,实现种植环节的全覆盖检测监控,有效控制源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畜牧水产局实现动物疫病、瘦肉精、孔雀石绿、硝基呋喃、氯霉素等的完全定量检测,检测量将增加到每年10000个样本,有效保障食用动物产品的安全可食用;食药监局可实现农药残留、水产品兽药残留的定量检测分析,检测样本量增加到每年30000个样本以上;质监局检测中心年检测能力由目前的4批次抽检,可完全实现批量检测。
与此同时,该中心利用互联网+实现远程监控,只要拿起手机或鼠标轻轻一点,相关实时信息一目了然。“目前对部分农业生产基地、大型酒店、幼儿园、学校食堂,都实行了监控。我们可以在单位的电脑,在手机,还有这个新建的检验检测中心,可以随时的调取各个食堂的实时画面,进行监控,发现有什么情况,可以及时提醒。做到远程监控、零距离监管。”该区食药监相关负责人说。
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
农产品经过层层检验后,结果如何公布?在信息化时代,该中心着力发展互联网+,构建农业物联网,开发云平台、门户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系列网络软件,让农产品日常监管进入移动监管时代。
“综合管理云平台建成后可做到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统一检测检验计划、统一检测检验管理、统一检验项目标准、统一检测结果汇总、统一信息报告和发布,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检验检测实现合理分工、集中配置、资源共享、稳步推进。”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云平台,该中心还将开发手机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实现在门户网站了解每一批次的农产品安全检测检验的结果情况,还可以实现录入某个产品的名称和批次,进行产品的在线溯源,查看产品的质检报告信息。目前,信息平台、网站、APP和公众号也将在近期陆续投入使用。
建成三级监管网络
梅县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只是该区构建舌尖安全网的其中一个特写。2015年8月,该区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之一,成为梅州市唯一入选县(区),去年通过农业部认定。创建期间,去年该区农产品总合格率为98.74%,合格率比创建前提升了2.74%;配合国家和省抽检种植业农产品和畜产品,合格率100%;协助省、市对梅县区各时期样品抽样监测,合格率100%;禁用药物检测合格率100%,全年没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三品”认证140个,比创建前增27.3 %,省农业名牌产品14个,比创建前增40%;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省十大名牌产品2个。
作为农产品生产末梢,今年该区不断增加镇级考核比重,对镇级考核比重由2014年的5%,上升到2015年8%,2016年8.5%,去年该区对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考核经费达160万元。“从2014年开始,投入900多万元在各镇建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站,并配齐监测设施设备。去年开始聘请村级协管员,目前,共聘请了355名村级协管员,形成由区级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局、镇级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和村级协管员形成网格式的各级监管队伍。”该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何让监管沉到最基层一直以来是他们致力于破解的问题。去年,该区开始聘请村级协管员,村级协管员遵守相关条例,每周随机到所在村抽检样品到镇农产品检测站检验,检验后再将结果反馈给农户,在检验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进行处理。
在发挥职能部门监管职能的同时,该区还健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监管名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监管制度。与30家农产品生产销售和208家农资门店签订经营承诺书;与1743家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签订使用农药承诺书;与2000多家畜、禽、水产品经营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推进依法诚信经营,明确了企业主体责任。
构建政府社会齐抓共管格局
该区还注重通过制度激励和考核,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上来,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
该区与各镇(办事处、高管会)签订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责任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有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和督查督办措施,建立了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衔接机制;以“打假、护农、增效、保安全”为工作目标,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区域、重点对象、重点品种进行监管;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普及识假辨假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对整治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并对查处的案件信息依法及时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网上曝光;创新激励机制,多年来,该区奖励“三品一标一名牌”农产品等品牌建设支出达到130万元。
在社会力量方面,该区一方面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另一方面畅通农民举报投诉渠道,设置“12316”三农热线专门受理农产品咨询、投诉和举报;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食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按照举报级别给予300元至30万元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