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25 00:00:00
来源:梅县区农业局浏览次数:239
织密织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农产品质量,就保住了食品安全第一关,对维护消费安全、公共安全以及保障经济发展大局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梅县区继摘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牌子后,又朝“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迈进。今年8月,梅县区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之一,成为我市唯一入选县(市),也是全省4个县级创建单位之一。而未来两年时间内,梅县区将以此次创建活动为契机,着力构建农产品食品安全网,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网从何处编织起,如何织密织牢,安全网将给当地农业产业带来怎样的推动?笔者特意走访该区农业部门对此次行动进行解读。
四大目标“倒逼”农产品安全升级
日前,梅县区委区政府正式召开全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动员会,来自省、市、县、镇四级政府有关部门及众多经营主体共计400多位领导嘉宾出席,省、市、县多家新闻媒体参与报道。各乡镇负责人与区委有关领导签署责任书,省市县各级农业经营主体和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共30名代表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动员会作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宣誓。而此次为期两年的创建行动核心目标则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机制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四大目标。
与会的省、市、县领导嘉宾一同推杆
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动员会现场
此次创建活动也被视为梅县区农业发展契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精致高效农业一直是该区致力发展打造的品牌,近年该区积极实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打造广东重要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旅游的品牌。
据了解,目前梅县区已经实现区镇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不断完善监管服务设施、服务手段和检验检测设备等,并组织开展专职人员培训等工作,以提升监管效果。然而由于个别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距离真正走上日常监管常态化、制度化轨道尚存一定差距。
点多面广任务重是此次创建工作的突破点,而安全网的编织绕不开这些“硬骨头”。“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我们解决这些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要借助这次创建工作,全面规范、加快完善、有效提升全区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水平,努力将我区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信得过的农产品集散基地。”梅县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梅县区农业局质检工作人员对农产品进行质量监测 梅县区农业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
扎实开展创建工作 确保“舌尖上安全”
据梅县区农业部门最新统计,全区粮食播种面积50.95万亩,全区水果面积43.43万亩,蔬菜19.21万亩,全区农产品“三品”认证企业97家:其中无公害44家、绿色食品21家,有机食品34家,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11个,蔬菜生产种植基地8个,19个镇级农贸市场、5个区级农贸市场,大、小型超市10家等。
农业发展成效斐然,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办法》所列举的53个项目细化指标则是农业发展前行方向。据相关文件规定,两年后,创建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要比现在明显增加,实行标准化生产、认证“三品一标”的企业和合作社的数量、面积要比现在明显增加,分散种养比例明显减少,并结合当地实际,推进和落实适宜种养区、限制种养区、禁止种养区划定和实施等工作。
此外,截至2017年8月1日,创建县务必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制度机制健全完善、监管能力明显增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四大目标。诸如:本地生产销售蔬菜、水果、茶叶、中草药材等种植业产品中的禁用农药,畜产品中“瘦肉精”、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检测合格率达到100%;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各乡镇拥有自己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设立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等,从生产到制度到监管等全过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在创建行动中,做到破解相关难题,探索制度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确保群众“舌尖上安全”。